市建局完成智能停車場研究 韋志成倡引入電子飛氈應付需求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4/07 14:19

最後更新: 2019/04/07 14:42

分享:

分享:

(經濟日報資料圖片)

政府擬於深水埗欽州街及通州街交界,興建全港首個地下智能停車場。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於網誌稱,局方去年中也展開了為期約9個月的地下智能停車場可行性研究,至上月已完成研究,現正尋找適當重建項目引入智能泊車系統,現傾向以較靈活的「飛氈式」系統為研究目標。 

機械升降泊車裝置難應付高峰期需求

運輸署建議的地下智能停車場,是利用機械裝置移動汽車至地下空置泊位。韋志成表示,留意到新加坡有智能停車場項目,採用機械升降泊車裝置,駕駛者於早上繁忙時間往往需輪候逾15分鐘才能取車,認為系統無法應付高峰期需要。

他稱,利用機械裝置移動汽車,駕駛者泊車和提取汽車的時間,均受制於機械升降裝置及汽車升降機數目,在上、下班的繁忙時間,或需要較長的時間輪候;但俗稱「電子飛氈」的流動機械托盤系統,因不用依靠特定路軌或升降機運載,可彈性增加數目,應付高峰期需求。

採用流動機械托盤的智能泊車系統,可因應停車場設計,自動尋找空置車位及前往的路徑。(市建局提供/網上圖片)

法例未涵蓋「電子飛氈」規管

韋志成解釋,電子飛氈會自動尋找空置車位及前往路徑,當使用者在停車場入口停車後,利用電子平台登記,「電子飛氈」機械托盤會自動移到停車處及已登記車輛的車底,升起托盤架起車輛,運載到獲分配泊位;「電子飛氈」四周有感應器,行駛途中可避開障礙物。

不過,他坦言,由於本港《道路交通條例》,並無明文規管相關流動機械托盤,運輸署考慮是否作出特別審批時,要審視設備是否安全,或者會否對其他場地使用者構成危險。

他透露,局方上月完成地下智能停車場可行性研究,認為在本地引入智能泊車科技前,必須先解決規劃、地盤環境、技術、運作流程及安全規管等問題;強調項目需考慮繁忙時段,駕駛者停泊和取車所需的時間,確保系統能應付高峰期的使用需要。

市建局正進行油麻地及旺角的地區研究,包括探討應用創新地下智能泊車系統,以及不同的模式,亦會探討將區內不同地點的智能地下停車場,以地下通道連結,減輕路面交通負荷,並為駕駛者提供更便捷的體驗。